第一百三十八章 给黄易大师创办一个出版社
3个月前 作者: 风华绝代的石榴姐
第140章 给黄易大师创办一个出版社
黄易,相信喜欢武侠小说的人,都会记得的这个名字。
新代武侠小说四大名家,金古梁温,金指金庸,古指古龙,梁指梁羽生,温指温瑞安。
金庸的作品有《天龙八部》、《笑傲江湖》、《雪山飞狐》、《鹿鼎记》等、古龙的作品有《多情剑客无情剑》、《陆小凤传奇》、《楚留香传奇》等、梁羽生的作品有《七剑下天山》、《白发魔女传》等、温瑞安的作品有四大名捕系列等。
黄易先生是继金庸、古龙之后又以为非常优秀的武侠作家,其作品流传度也非常广泛,多部作品被改变成为影视剧,如寻秦记,大唐双龙传、覆雨翻云;项少龙、寇仲、徐子陵、师暄妃、浪翻云、庞斑、韩柏、秦梦瑶等笔下的人物大家也都耳熟能详。
这四大家的武侠小说,东升在初中的时候都看过。
比较让人熟知的,估计就是金庸了。
就算没看过他的小说,小的时候也看过他小说翻拍的电视剧。
东升就是看了古天乐和李若彤主演的《神雕侠侣》后,才去追金庸的小说。
真要排的话,金庸古龙一档,梁羽生温瑞安次一档,而黄易压根就不应该出现在武侠这个领域,他算玄幻那一波的。
黄易先生之所以排不进,东升认为最大的原因,还是他的武侠小说风格。
真要排的话,金庸古龙一档,梁羽生温瑞安次一档,而黄易压根就不应该出现在武侠这个领域,他算玄幻那一波的。
再者,玄幻这个词,亦是出自黄易先生。
国内最早的玄幻小说,公认的大概就是黄易的《大唐双龙传》了,这是20世纪90年代创作出来的,而萧潜的《飘渺之旅》是第一本网络玄幻小说。
黄易先生对武侠小说的贡献就是创作出了玄幻、穿越和异侠三大流派,创作了自成一派的新武侠。
早期网络玄幻小说的套路,都是套用黄易小说里面的。
有一说一,这家伙的《寻秦记》真的是很有colour,东升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,还特意的存了零花钱,让亲戚去湾岛旅游的时候,带给了他一套无删节的全套《寻秦记》。
上面还有黄易先生的亲笔签名,在20年的时候,这套书有人出五千块钱,东升都没舍得出。
没办法,这书只有最前面的一批是无删节的,后面出的都是删减了的。
加上黄易先生于2017年因中风于医院病逝了,这套书的收藏价值一下子就起来了。
让东升很好奇的是,黄易先生怎么会突然来找自己?
据东升所知,黄易的一本作品是《破碎虚空》,还是88年年底才刊登的作品。
而这个时间点之前,黄易一直就业于港岛艺术馆。
这次的会面,是以《寻秦记》粉丝的身份。
同样的也是《跛豪》的粉丝。
黄易的突然来访,让对东升受宠若惊的同时,也很好奇这家伙是怎么知道自己的?
“其实,我和贵公司的编剧萧若元以前是同事。”黄易看出了东升的疑惑。
原来如此,原来是老萧介绍的。
黄易这个时期还很年轻,30岁出头这样,留着文人特有小胡子,头发还在,一副温文儒雅的样子。
不过,这家伙也是厉害啊,居然看出这本书的作者,就是自己的老板。
要知道东升是用新笔名来写的。
其实再换个笔名,萧若元的火眼金睛也认得出来,自己老板的写作说法,太过于另类,很容易认出来。
“那黄易先生找本人所为何事啊?”签名黄易进办公室的时候,就已经给了。
茶水喝了,天也聊了,签名照也给了,东升也猜不出黄易待在这里的第二个理由了。
“其实我这次来,是想让大佬帮我看看我的拙作。”黄易脸上顿时有些不好意思。
“别这么客气。”听自己偶像当面称呼自己是大佬,这也不是一次两次,但这次不一样,东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
要知道,文人都有一种矜持,不会那么轻易改变。
东升接过来看了一下啊,发现这些稿子也是续写他的《寻秦记》。
写的是东升初到赵国hd,结识了雅夫人和赵公主,和带队夜袭了质子府。
不得不说,那种原着作者的味道,呼之欲出。
东升觉得比自己写的还要好,尤其那些带色彩的片段。
不过,就算写的再好,也只能是同人部分。
毕竟《寻秦记》这个ip已经被东升注册了。
编辑徐新说的没错,文采再好,思路在明确,同人书照样是不能出版的。
这只是粉丝之间致敬行为而已。
“写的很哈,我感觉那你的出给编辑都行了。”东升说的可是真心话。
自己不可能记得原着的一笔一字,而黄易写的这些,给了东升一种亲切的熟悉感。
和当初他躲在小被窝里面照电筒看的感觉,是一模一样。
“以大佬你的文采,续写太浪费了。”东升顿了顿语气,“你可以尝试,自己开创一本属于自己的武侠小说。”
“不瞒你说,我还真写了。”黄易笑了笑,然后从背包里面拿出了另一份稿子。
东升接过手,仔细的看了起来。
五分钟后,东升就激动不由自已的站了起来。
没办法不兴奋的啊。
这可是《大唐双龙传》啊!
镜头回到另一边,《东方日报》会议室。
徐新苦笑道:“那个家伙非常不好说话,一来就拿自己跟倪框比,我哪里会答应给他那么高的稿费。当时我只觉得《寻秦记》可能会很好卖,但哪想到会这么轰动?现在整个港岛都在谈论这部小说。”
“快给我联系他,出再高的稿费,也一定要把他留住,”马坤强行使自己从兴奋的情绪冲冷静下来,说道,“一部小说让一份报纸起死回生,短短两天时间,《寻秦记》就让《东方日报》的销量涨了两万份,这已经能与金镛、倪框相提并论了,绝对不能放走这个人!”
徐新尴尬地说:“其实昨天我就想联系他,可东升没留地址也没留电话,我实在找不到人,只有等他自己上门了。”
“你……好糊涂啊!”马坤恨不得一脚将徐新给踹出去。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《寻秦记》在《东方日报》上连载六天后,随着小说情节高.潮的来临,报纸销量再次狂长,已经达到了15万8千份。
《东方日报》借着一部穿越武侠小说,再次荣登“港岛报纸销量冠军”的宝座,整个港岛报界都为之震撼。
要知道,半年前卫斯理系列的再度火爆,也仅仅只让《明报》涨了两万多份的销量,《寻秦记》却是直接将《东方日报》的销量从10万2千份,直接拉升到15万8千份!
而在此之前,《东方日报》连续一年多销量下滑,眼看着就快衰落了。
一人救一报啊!
现在各家报社的老板都在打听东升,想要找这位新晋的当红作家约稿。
金镛的办公室里,《明报》总编辑潘晓华脸色难看地说:“查先生,这次是我的疏忽。《寻秦记》本来是先到《明报》投稿的,我连稿子都没看,就把人给轰走了。”
金镛脸上看不出一丝不悦,反而笑问:“怎么,那个东升也找你看过稿?”
潘晓华尴尬地说:“是啊,当时我正要回总编室审倪框的稿子,只把东升当成普通的新作者,感觉此人太过油滑,所以就没看他的稿子,只瞥到小说的名字叫《寻秦记》。没想到这部小说如此厉害,居然把卫斯理的风头都盖过了。”
“没有关系的,”金镛笑着摆了摆手说,“《东方日报》走的市井低俗路线,而《明报》的格调要高得多。《寻秦记》的稿子我看过,就算重来一遍,我还是会退他的稿。办报就是办报,不是出小说期刊,坚持办报理念才是长远之道,靠小说拉高销量只是一时之策。”
打发潘晓华离开,刚才还淡然的金镛,心中却是泛起一丝后悔。若是早知道《寻秦记》如此大卖,他绝对会在副刊上给东升新开一个小说专栏,然后亲自监督报社编辑将《寻秦记》中的带色彩的片段给删改掉。
可惜,后悔已经没用了,《东方日报》借着《寻秦记》的热卖,销量已经再次盖过《明报》。
《东方日报》的大楼中,这几天格外热闹,自家报纸重新成为香港销量冠军,使得员工们干劲十足——销量稳步提升、广告收入增加后,员工的待遇也会相应提升。
就是在这种氛围中,东升再次踏入报社的大门。
东升悠闲地走向电梯,突然旁边一个人大喊:“来了,来了,那个靓仔来了!”
东升转头一看,却是那天给他指路的《东方日报》小记者刘杰,这货就像是见到财神爷一样,飞奔着朝东升冲过来。
听到刘杰的喊声,一楼的报社员工迅速聚集过来,团团将东升围住。
“这就是写《寻秦记》那个作者?”
“好年轻啊,我以为这个作者至少会有40岁了。”
“而且长得也很靓,比刘德桦还要帅。”
“徐先生,第七章项少龙会不会使用墨家剑法大发神威啊?”
“徐先生,我能不能为你做个专访?”
“.......”
报社的员工你一言我一语,把东升的路堵得死死的,一个劲要签名,搞得东升不堪其烦。
按理说,这些员工也不是没见过名人,不应该如此大惊小怪地跑过来围观一个小说作者。只怪东升着实太神秘,太传奇了一些:一个默默无闻、不知来历的家伙,突然以一部小说让《东方日报》起死回生,这本身就像是一部小说。
更何况,作为《东方日报》的员工,东升给他们带来了非常现实的利益。
“借过,借过,麻烦让一下!”东升脸上带着微笑,手上用劲却不小,强行推开前面一人,硬生生地挤进电梯里头。
没办法,在端着架子,东升今晚都回不到家。
什么时候该平易近人,什么时候该拿架子,东升分得很清楚。
如今东升风头正劲,和这些普通的报社员工凑成一团,只会消弱头上顶着的那圈奇才光环。适当地清高孤傲一点,只要言行不太过分,这些人反而会更加高看他。
艰难地上了三楼,东升刚抬起手,一直跟在他后面的刘杰已经抢先敲响了总编室的门。
“请进!”里面传来的徐新的声音。
刘杰抢着把门打开,向徐新报告道:“总编,徐先生来了。”
“真的?”徐新还没看到门外的东升,只听“徐先生”三个字,便猛地站了起来。
这几日里,徐新和马坤是天天等着东升啊,就怕他一声不吭直接把《寻秦记》投给其他报纸。
东升走进去,伸手冲徐新笑道:“徐总编,几天不见,你可精神多了。”
“托徐先生的福。”徐新和东升握手后,笑呵呵地招呼道,“徐先生请坐,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。要喝点什么?”
“随便来杯白开水吧,”东升大刺刺地一屁股坐进皮沙发里,说道:“我要是今天不来,徐总编恐怕晚上该睡不着了。”
徐新使了个眼神,吩咐刘杰去倒水,故作平静地说道:“徐先生说笑了。”
东升见他不主动提稿费的事情,也懒得自己开口,干脆坐在那里闭目养神起来。
就在刘杰把水倒来的时候,《东方日报》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坤突然闯进来。由于东升整个人背对着他窝在大沙发里,马坤并没看到人,焦急地问徐新道:“徐叔,我听说东升来了,他人呢?”
徐新一看到马坤那着急的模样,就知道今天的谈判吃定亏了。马坤虽然年轻有为,但处理事情还是太急躁了一点,没有多少耐心。
“董事长,徐先生在这里。”徐新朝东升一指。
东升的脸变得比六月天还快,突然站起来笑容满面地说:“哎呀,您就是马董事长?久仰久仰,你一直是我的偶像啊,年纪轻轻就管着一份大报纸,简直就是青年楷模。”
这马屁拍的顺口溜一样。
马坤见东升对他的态度如此恭敬,心中颇为舒畅,也笑道:“哪里哪里,徐先生才是青年俊才,一支妙笔搅动香江,我也是徐先生的书迷呢。”
两人说了一通鬼话后,马坤让小记者刘杰先出去,然后开门见山地问道:“我想请徐先生继续在《东方日报》连载《寻秦记》,稿费多少你开个价。”
“不好意思,我今天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。”东升顿了顿语气,“我打算自己开个出版社。”
马坤:“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