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六章 新作《新龙门客栈》
3个月前 作者: 风华绝代的石榴姐
第138章 新作《新龙门客栈》
强扭的瓜不甜,东升自然知道这个道理。
郑则仕既然不能来演了,东升再强求就显得掉价了。
更何况还是在老东家tvb面前,东升拉不下这脸。
那问题来了,谁来演侯部长?
阴险狡诈是一个方面,最重要的一点,要有领导气质。
东升想了想,这个角色刘洵老师来也可以。
刘洵有千面如来之美誉,正邪两面切换自如,演什么就像什么,尤以饰演太监角色深入人心。
刘洵老师第一部电影是英叔的《僵尸至尊》,在里面他出演的心狠手辣的反派人物石坚。
在电影《笑傲江湖》中饰演反派人物领队太监,还获得第10届港岛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
最经典的是他在周星星《九品芝麻官》,也是因为这部片,刘老师太监专业户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但东升想了想,觉得不合适,阴险狡诈刘洵老师具备了,但是老领导的气质嘛......
这位不行的话,东升还想到金士杰老师。
不过如果要去找金士杰,还不如去挖一下李立群。
金士杰老师是编剧出身,李立群是正儿八经的演员。
同样挖人,明显后者比较容易。
不过问题又来了,李立群是湾岛人,而且刚出道就是巅峰。
1981年,李立群因为得到邓育昆与陆广浩的赏识,进入了电视圈。他在《卿须怜我我怜卿》中与于珊、常枫一起出演角色,并凭借此剧获得了金钟奖最佳电视男演员奖。
金钟奖固然是难得可贵,但是这部电影是李立群第一次出演,牛刀小试就拿到金钟奖最佳电视男演员奖。
这已经是非常的牛批了。
前不久,还因出演歌舞电影《搭错车》而声名鹊起,他在片中扮演了哑巴叔的邻居阿满以及阿满的儿子两个角色,虽然戏份不算太多,但表现可圈可点。
想用便宜的价格挖到李立群老师,要在95年最后,因为那时候他投资话剧失败了,欠了一屁股债,只能不断接戏拍。
《黑金》的拍摄已经提上日程了,东升可等不起。
多点钱也无所谓,只要能挖到李立群过来。
拍电影就是这样,有什么好的配角比主角还难找。
想到这里,东升就拿起了电话。
.......
“李立群前辈?”林青夏当然知道这个人了,因为她也喜欢看《卿须怜我我怜卿》。
东升顿时眼前一亮:“看来你知道他,能帮我联系他吗?”
“我和他不在一个公司。”林青夏想了想,这才答应道:“不过,我可以帮你问问。”
“那就有劳了。”东升心中放轻松了许多,林青夏现在在湾岛电影圈很有名气,有他出马,相信这事情一定可以成。
“对了,你打算什么时候和我家里们人说?”电话末端,林青夏给东升丢出了一个致命问题。
“先不急,这还有两个月呢。”这个问题并没有把东升杀的措手不及,现在离春节还早,这个问题可以慢慢考虑。
“那你可要记得额,我明天要回去一趟家里面,记得想我呃。”林青夏知道东升作为一个电影公司的老板,平时都很忙,也不再计较这个问题太多。
“必须的。”东升脸不红心不跳的回答道。
其实,林青夏错了,她回去老家的一周时间里面,东升是新世界电影公司最闲的那个。
比公司的扫地大妈都要闲。
《黑金》已经交给了麦当雄两兄弟。
李赛凤和温壁霞两个丫头跟着黄百鸣,去调景岭拍《开心诡》去了。
从每天两个小姑娘的通话来看,电影拍摄的进度还不错,导演兼主演的黄百鸣对她们两个人的表现都很满意。
至于刚进来的成奎安和陈百祥,成奎安在《黑金》里面出演周朝先一个手下,在开搓圆仔汤会议的时候,他怒对过周朝先。
最后被周朝先派人套着麻袋填海了。
陈百祥去的是黄百鸣的《开心诡》,在里面他出演一个男老师。
新人需要沉淀才能拍出好戏,这是东升一贯的做法,除非有表演经验,像吕良韦,万子良这些有基础的演员,东升才会给出主演的角色。
给个露脸机会,让他们先感受一下拍戏氛围。
闲下的确有些无聊,东升有些怀念拍《跛豪》的日子。
工作上是空闲,但东升却给自己找了一个事情做。
构思一下小说《新龙门客栈》。
东升上辈子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面,写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网文。
也是武侠。
成绩还可以,一个月能有五六千的收入。
靠着这份工作,东升还给自己买一台最新款的外星人电脑。
而且构思《新龙门客栈》,并不需要太多的脑细胞,毕竟大纲就是现成的。
《跛豪》能火成这样,那是因为东升一开始是用剧本的方式,刊登在报纸上,让港岛市民熟知之后,才翻拍成电影的。
如果《跛豪》是用小说的方式来连载的话,那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。
道理很简单,在武侠小说横行的港岛,写这样题材的小说,只能是死路一条。
所以,东升打算用这本《新龙门客栈》来打出一片新天地。
虽然有了大纲,但是东升写的也很蛋疼。
习惯在了电脑码字,现在用写手稿,这对东升来说,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蛋疼的原因只有一个,那是因为繁体字笔画太多了。
最典型的一个例子,乌龟的龟字,简体字很简单,但是繁体字.....
谁写谁知道。
怪不得温壁霞老是吐槽国语考试时间不够了。
好在东升够闲,窝在办公室一个星期,就把《新龙门客栈》写了出来。
东升还把错别字给改了。
带着手稿东升来到了《明报》。
上次东升认识的报刊老熟人,就是那个副编辑陈桦,被总部派去湾岛那边做分公司的总编。
没办法,东升只能重新开始毛遂自荐了。
但三分钟之后,东升直接就被主编放哀乐给赶了出来。
“此处不留爷,只有留爷处!”东升一脸不爽的走出了主编办公室。
七十年代是港岛报纸最繁荣的时期,巴掌大的港岛半岛,拥有近70多家报纸。
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优胜劣汰,港岛报纸到1983年只剩下55家,而97年的时候,只剩下了38家。
按照此时港岛的人口与报纸总发行量来计算,差不多每两个半港岛人就会购买一份报纸,这个数据在亚洲仅次于日笨。
至于日笨卖什么报纸最多,这个懂得人都懂。
如此多的报纸,如此激烈的媒体竞争,东升手里这部《新龙门客栈》,又怎会担心卖不出去?
既然《明报》不要,东升自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,他还有另外两个最佳选择——《东方日报》和《星岛日报》。
在港岛,就《明报》、《东方日报》和《星岛日报》这三家报纸的销量最大,你追我赶的轮流坐庄“报纸销量冠军”,每期的销量都有十万份出头。
这段时间《明报》由于卫斯理系列的再度火爆,销量一度突破18万份,让《东方日报》和《星岛日报》大为头疼。东升此时把《新龙门客栈》送上门去,如果这两家报纸的编辑眼光独到的话,应该会如获至宝、大加包装推广。
东升首先去的就是《东方日报》,这家报纸经常自称港岛销量第一,此次连续几个月销量被《明报》压着,他们应该最急才是。
《东方日报》看来要比《明报》那边的人机警得多,东升刚开口打听总编室在哪儿,就有个身材瘦小的四眼仔走过来问:“这位先生找总编有什么事吗?”
东升笑了笑:“我有办法提高《东方日报》的销量,击败压在你们头顶上的《明报》,我想徐总编应该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。”
嗯,也是姓徐的同姓人。
那年轻人叫刘杰,本是《东方日报》的普通记者,见东升鬼鬼祟祟的打听总编室的位置,这才过来问话的。
没想到东升语不惊人死不休,居然说自己能提高《东方日报》的销量,击败他们的死对头《明报》。
刘杰见东升一脸的自信,似乎不像是空穴来风。他有些拿不准主意,不知道东升究竟是疯子,还是真正的高人。
“三楼靠左走第二个房间就是总编室。”
不管是疯子还是傻子,反正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,刘杰也懒得理这样得事情。
“多谢了。”东升感激道。
看着东升上楼去,刘杰也悄悄地跟上。
这小子人小鬼大,他心里面默默得打着算盘:若是东升跟总编谈得拢,他就在旁边插话,“不小心”地透露出是自己把这个人带上来的,多少有点引荐的功劳;若东升被当成疯子赶走,他就马上悄悄溜走,当做从来不知道这回事。
不得不说,这四眼仔别的学艺不精,但是见风使舵这招,学的是真的很溜。
《东方日报》的总编辑叫徐新,50岁出头的模样,比《明报》的总编潘岳生看起来年轻一些。
眼光炯炯有神,一看就是作风老辣的人。
“我有把握提高《东方日报》的销量。”东升走进总编室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。
徐新果然被这等豪言给震(雷)住了,迟疑地问道:“恕我眼拙,请问你是.....”
东升拿出《新龙门客栈》的稿子,方方正正的放在他办公桌上说:“这是我写的新武侠小说,徐总编可以过目一下。”
徐新现在还没搞清楚东升到底是来干嘛的,稀里糊涂地翻开稿子。开篇的情节他并不喜欢,有些老套,甚至想就此放弃阅读,不过接下来笔锋一转,大太监草少钦的心狠手辣,让徐新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。
同样一篇文章,不同的读者看了之后,反应也是不同的。
就好像一本网游小说,五十岁的读者看几段就不想看了,二十岁的读者却看得津津有味,这属于口味问题。
对于《新龙门客栈》,《明报》的金镛就看不怎么顺眼,觉得这书笔调太轻佻,而且其肉戏俗不可耐。
虽然反派的塑造很不错,或许可以卖出不俗的销量,但《明报》已经有了太多这样的情节小说了,金镛对《新龙门客栈》便不作考虑了。
金镛是明报的专栏作家,他的话,就是主编的话。
而徐新则是纯以商业的眼光来看《新龙门客栈》,那么这本书的缺点就可以完全忽略了,许多情节都可圈可点,绝对能够热卖。
题材或许有些老,但是鉴于写法如此的老辣,徐新决定可以试一试。
一口气看了好几万字,徐新这才把目光从稿子上移开,问东升一句:“这位先生贵姓?”
东升道:“徐先生客气了,我也姓徐,单名一个升字。”
东升还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。
“这个名字不错,旭日东升!”徐新一听也是姓徐了,心里面对东升的好感又多了一些。
“这本《新龙门客栈》是徐先生的作品?”
东升笑道:“如假包换。”
徐新开门见山地问:“徐先生,你这是愿意将这本小说在《东方日报》上连载吗?”
“非常乐意,”东升问道,“就是不知道稿费怎么算?”
徐新道:“千字50元如何?”
东升笑了笑:“这太低了点吧?”
徐新摇头说:“不低了,徐先生是没有名气的新作者,这种稿件换在《明报》最多千字30元。”
东升迂回辩驳道:“我怎么听说倪框的小说千字500元呢?”
“哈哈,那个稿酬可不能做为标准,”徐新笑道,“黄玉朗半年前为了办新杂志,借着卫斯理的热度来炒自己而已,从而把自己的杂志给炒热,所以这千字500元的稿费虚得很。”
“不怕跟你说的,倪框在《明报》的稿费才千字180元而已。”
徐新怕东升不懂,又把香港报纸稿件的稿酬情况给他介绍了一下。
来的时候,东升已经做好了功课。
在港岛写小说,靠的是名气不假,也要看谁的点评。
比如请亦舒来写一篇影评,《明报》可以给千字500元,《东方日报》才会给千字700元。而且必须是专业性和创造性极强的稿件才行,让亦舒随便写一篇杂谈的话,稿费不会超过千字200元。
如果请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来写专栏,稿酬最多千字150元。
至于长篇小说稿件,名家也就千字100元左右,普通小说作家的稿酬只有千字50元——倪框这种逆天货色是例外。
稿费多少,东升并不是很在意,只不过,自己的辛苦写的作品,值这点钱,这让他有些难以接受。
东升听完,沉默了一阵后,突然盯着徐新问:“徐总编,你觉得《新龙门客栈》只值千字50元吗?”
徐新也没出声,先是和东升对视一眼。
这一眼,徐新从东升的眼神中,他便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,不是那些可以随便打发的人,松口道:“徐先生看来对自己的小说很自信,那就千字80元吧,这已经是知名小说家的价码了。”
东升摇头道:“不够。”
徐新的脸色冷了下来,说道:“徐先生不要得寸进尺,还没有哪个新作者的小说能拿到千字80元稿费的,我已经为你破例了。”
东升仿佛没听到他的话,继续说道:“徐总编,要不我们这样吧,这一周《新龙门客栈》的稿费我们按千字50元来算。看读者的反应怎么样再说。”
徐新算是听明白了,眼前这个年轻人对自己创作的小说抱着极大的信心。
这也是徐新最为头疼的一件事:这种人是最难打交道的,特别是小说反应良好后,那稿费就更难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