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书亚第18章 问答题
3个月前 作者: 旧爱书写
一、经文文本为主的思考题
问题
约书亚记18:3记载约书亚责备七个支派“耽延不去”得地为业,这与申命记1:8、21的应许有何关联?从分地流程(18:4 - 10)和便雅悯支派的分配结果(18:11 - 28),如何理解“神的应许”与“人的行动”之间的互动关系?
答案
申命记的应许与责任:在《申命记》的篇章中,神的话语掷地有声。1:8里,神宣告“我将这地赐给你们,你们要进去得我向你们列祖亚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起誓应许之地” ,1:21又进一步激励以色列人“看哪,耶和华你的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,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说的上去得那地为业,不要惧怕,也不要惊惶”。这明确无误地表明,神的应许并非是自动实现的,需要以色列人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,鼓足勇气踏入那片应许之地,并通过争战去征服、占有它。
而约书亚记18:3中,约书亚责备七个支派“耽延不去”得地为业,这里的“耽延”在希伯来语中是“?????????????”,蕴含着松懈、拖沓之意。这七个支派的行为,无疑是对神在申命记中命令的公然违背。这种“耽延”背后,其实是他们内心深处信心的软弱在作祟。《希伯来书》4:6警醒我们,“那些不信从的人,不得进去”,七个支派的“耽延”正是不信从的外在表现,他们因着自身的怯懦和对神能力的怀疑,险些与神所应许的产业失之交臂,错失那丰盛的恩典。
分地流程的属灵原则
勘测与规划(18:4 - 6):约书亚要求支派“走遍那地,描述出来”,这一举措有着深刻的属灵内涵。它体现出人类对神应许的一种理性参与方式。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做任何重大决策或行动之前,都需要进行周全的考虑和规划。《路加福音》14:28中说“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,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”,以色列支派在分地之前进行勘测与规划,是他们对神应许的尊重与负责。他们通过实际行动,深入了解那片即将属于自己的土地,包括土地的地形、资源、周边环境等,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这片土地,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。这也告诉我们,在面对神的应许时,我们不能盲目行事,而要运用神赋予我们的智慧和理性,积极参与其中,使神的应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更好地实现。
拈阄与顺服(18:10):在分地的过程中,七次拈阄均以会幕为中心(18:1),这一细节至关重要。它有力地表明了神在整个分地事件中的绝对主权。《箴言》16:33说得好,“签放在怀里,定事由耶和华”,拈阄这一行为看似是一种随机的选择方式,但实际上,背后是神的旨意和安排在起作用。便雅悯支派在拈阄后分得险要山地(18:16 - 20),从表面上看,这片土地地势险峻,可能不利于生活和发展,然而,这片土地却包含了未来圣殿所在的耶路撒冷(18:28)。这一奇妙的安排预表着神的智慧和奇妙作为,即使在我们看来是不利的环境和条件下,神也隐藏着极大的祝福和计划。便雅悯支派需要做的,就是全然顺服神的安排,相信神的美意,积极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和建设。
互动关系的总结:从《创世记》15:18 - 21中,我们清楚地看到神的应许已然立定,“当那日,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,说:‘我已赐给你的后裔,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大河之地’” ,神的应许是确定无疑的,是已经赐下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坐享其成,无所作为。《雅各书》2:22教导我们“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,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” ,人必须以坚定的信心去领受神的应许,同时以积极的行动去开拓和实现这一应许。那七个耽延的支派,由于缺乏行动,几乎失去了神所应许的产业;而便雅悯支派顺服神的安排,积极行动,最终成为救恩历史的枢纽,例如《腓立比书》3:5中提到的保罗就属便雅悯支派,他在神的救赎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,神的应许和人的行动是紧密相连、相辅相成的,二者缺一不可。只有当我们以信心为根基,以行动为支撑,才能真正经历神应许的美好,彰显神的荣耀。
二、开放式思考题
问题
约书亚记18:1提到以色列全会众聚集在示罗设立会幕,作为分地的核心。这一举动对今日教会的群体敬拜与使命实践有何启示?结合诗篇133:1 - 3和启示录7:9 - 10,试论“以神为中心”的共同体当如何平衡“敬拜”与“行动”的关系?
答案
示罗会幕的象征意义:在约书亚记18:1所描绘的场景中,以色列全会众在分地之前,先聚集在示罗设立会幕,这一行为蕴含着极为深刻的象征意义。它首先表明了敬拜在所有行动中的优先地位。《马太福音》6:33教导我们“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,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” ,以色列人在分地这一重大事件之前,先设立会幕进行敬拜,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。会幕是神与以色列人同在的象征,是他们敬拜神的中心场所,通过敬拜,他们表达对神的敬畏、感恩和依靠,寻求神的指引和祝福。
示罗处于中央位置,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。便雅悯支派夹在犹大与约瑟支派之间(18:11),而会幕设立于此,象征着神权高于一切族群分歧。在以色列民族中,不同支派之间可能存在着各种差异和矛盾,但在神的面前,这些分歧都应当被超越。会幕的存在就如同预表着基督后来打破了隔断的墙(《以弗所书》2:14),使不同的群体能够在神的爱中合而为一,共同敬拜神,共同践行神的旨意。
诗篇与启示录的呼应
合一中的差异:《诗篇》133:1 - 3中充满诗意地描绘道“看哪,弟兄和睦同居,是何等地善,何等地美!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,流到胡须,又流到他的衣襟” ,这里以“亚伦的膏油”比喻合一的祝福。这与以色列各支派在示罗的聚集相呼应,尽管各支派在分地时有着差异化的地业分配(18:11 - 28),每个支派的土地范围、地形、资源等都不尽相同,但他们却能在示罗共同敬拜神,在敬拜中实现了超越差异的合一。这表明,在神的大家庭中,差异化与合一敬拜是可以并行不悖的。不同的个体、群体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,但在对神的敬拜中,能够找到共同的根基和纽带,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团结。
使命的终极目标:《启示录》7:9 - 1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而壮观的景象,“此后,我观看,见有许多的人,没有人能数过来,是从各国、各族、各民、各方来的,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,身穿白衣,手拿棕树枝” 。这表明教会当下所进行的“分地”,即文化使命,是为了终极的“万国归主”服务。就像便雅悯支派所分得的土地中,耶路撒冷最终成为圣殿所在,成为神的荣耀彰显之地。教会的一切行动,无论是传教、慈善、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播等,都应当指向永恒的敬拜,都应当以引领更多的人认识神、归向神为最终目标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行动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。
平衡“敬拜与行动”的实践
敬拜驱动行动:以色列人在会幕中领受神的异象,从神那里获得力量和指引,然后积极地投身到分地和建设的行动中。同样,今日教会也需要在敬拜中聆听神的声音,寻求神的方向。《使徒行传》13:2记载“他们事奉主,禁食的时候,圣灵说:‘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,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’” ,通过敬拜和禁食,教会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神的旨意,从而避免沦为一个仅仅处理事务性工作的机构。敬拜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使命感,让我们在神的引领下,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使命实践中,为神的国度拓展疆土。
行动深化敬拜:便雅悯人分得险要山地,他们需要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努力开拓,通过辛勤的劳作和不懈的奋斗,将这片土地建设成美好的家园。教会也是如此,需要在职场、社会中活出敬拜。《罗马书》12:1教导我们要“将身体献上,当作活祭,是圣洁的,是神所喜悦的,你们如此事奉,乃是理所当然的” 。例如,以环保行动呼应《创世记》1:28中“治理这地”的命令,我们通过关爱和保护自然环境,体现对神创造的尊重和敬畏;以公义倡导实践《弥迦书》6:8中“行公义、好怜悯,存谦卑的心,与你的神同行”的要求,我们在社会中为公平正义发声,帮助弱势群体,践行神的爱和怜悯。通过这些行动,我们将敬拜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,进一步深化对神的认识和敬拜。
群体见证:以色列全会众在示罗的合一聚集(18:1),成为了外邦人的见证。《申命记》4:6 - 8中提到“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。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、聪明。他们听见这一切律例,必说:‘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,有聪明’” ,以色列人在神的指引下,通过团结一心的行动和敬拜,向周围的外邦人展示了神的荣耀和大能。今日教会也需以“彼此相爱”的共同体生活(《约翰福音》13:35)吸引人归主。当教会成员之间彼此关爱、相互扶持,展现出真正的爱与和谐时,这种美好的见证能够吸引他人对基督教产生兴趣,进而认识神、归向神。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,就是对神的一种无声的宣传,通过我们的群体见证,让更多的人看到神的爱和救赎的力量。
总结
这两个问题分别从经文细节与教会使命的角度,深入地揭示了《约书亚记》18章的核心信息:
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不可分割:那些耽延的支派因为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,缺乏对神应许的积极回应,而险些错失神的恩典;相反,顺服的便雅悯支派则积极响应神的安排,通过行动经历了神的应许。这清晰地告诉我们,在信仰生活中,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神的主权,同时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,积极回应神的呼召,以行动来彰显我们对神的信心和忠诚。
敬拜是行动的源泉与归宿:教会只有紧紧扎根于基督,以敬拜为中心,才能在多元的使命实践中保持正确的方向。《马太福音》5:14说“你们是世上的光。城造在山上,是不能隐藏的”,教会要成为“山上的城”,就必须在敬拜中汲取力量,在行动中践行神的旨意,通过敬拜与行动的紧密结合,向世人彰显神的荣耀,引领更多的人走向光明和真理。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,教会更应当深刻领会《约书亚记》18章所传达的信息,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群体敬拜与使命实践,以更好地完成神赋予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