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刺杀秦始皇

3个月前 作者: 落笔生厌
    王贲素来求稳,还欲再谏,谁知秦始皇却突然转身看向赵高道:


    “赵高,你觉得我大秦三十万锐士,能溃匈奴否?”


    王贲与蒙恬同时皱眉。


    兵者,国之大事也,为何要问一个驾车的?


    王贲不由感叹,这赵高是越来越得宠了,以后还是尽量与之为善吧。


    殊不知,就在刚才,这些大臣还认为赵高失宠于秦始皇,现在却又认为赵高恩宠不减。


    真是咄咄怪事。


    不过也不能怪他们,因为秦始皇以“亡秦者是否是胡亥”问赵高,明显有为难之意。


    毕竟这个问题可不好答。


    秦始皇能有此问,说明其对胡亥的态度在模棱之间,这才是最麻烦的。


    而现在主动以国之兵事问之,就截然不同了。


    即便只是随意问问,不一定会采纳,但询问与否,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。


    面对秦始皇所问,赵高这一次不再顾左右而言他,或者装傻充愣。


    对于这种抵御外侵之事,他直接道:


    “我大秦锋芒指处,所向披靡,大秦锐士所遇之敌,勿动,动则灭之。”


    秦始皇凝眸视之,似乎微感讶异,又问道:


    “通武侯所言,匈奴纵横草原,我大秦骑兵弗如也,你意如何?”


    赵高直视秦始皇,朗声道:


    “寇可往,吾亦可往!”


    秦始皇微怔,视赵高良久,然后大笑道:


    “好一个‘寇可往,吾亦可往’,此言甚合朕心。”


    “没错,匈奴何能?我大秦岂怵之。”


    秦始皇此刻忽然感觉,眼前这个赵高是真的不一样了。


    似乎不应该用梦中的认知去看待他。


    -∞+1+1……


    赵高眨眨眼,他发现秦始皇的好感度竟然开始微微增长。


    他没想到就一句话,好感度就增加了,这也太轻易了。


    于是,他再接再厉道:


    “凡日月所照,江河所至,皆为我大秦之疆土。”


    “匈奴胆敢占据我大秦领土,不战何为,必灭之!”


    修甚长城?


    直接修我戈矛!


    修矛啊!


    秦始皇看向赵高,心甚悦,对王贲道:


    “朕意已决,通武侯勿再多言,蒙恬即日领兵三十万北上。”


    “喏!”蒙恬领命。


    王贲知晓无法劝说,于是又道:


    “臣子离,可随军北上,任蒙将军帐中一裨将,供蒙将军驱使。”


    对于这个要求,秦始皇自无不可。


    他刚想应允,却又突然想起,梦中蒙恬北上,王离就是在其军中任偏将。


    在赵高篡诏后,先是让蒙恬把军权移交王离,然后逼迫蒙恬服毒。


    想到此,秦始皇看向赵高,顿时心中不悦。


    “?”


    赵高一脸懵逼。


    因为,他发现他脑海中秦始皇的好感度,竟然又莫名其妙地开始减少。


    赵高简直无语了。


    他干什么了?


    这好感度刚不还在增加吗?


    他明明就这么一直安安静静地站着,什么都没干啊?


    为什么王贲说完一句话后,秦始皇对他的好感度反而减少了?


    王贲,你究竟对我赵高做了甚?


    唉,帝王的心思都是这么变化莫测吗?


    赵高发现他根本找不到一丝规律。


    秦始皇不欲再按梦中行事,于是道:


    “通武侯年迈,且多年病痛缠身,王离还是留在卿身边照顾,勿使其远行。”


    王贲一愣,忙道:“臣惶恐。”


    其实,自王翦灭楚,又南征百越之后,王翦、王贲父子便急流勇退,深居府中,闭门不出。


    因为王翦、王贲之功高,已无可复加。


    之前就曾说过,秦灭六国,除韩外,其余五国尽皆为这父子两所灭。


    尤其在王翦灭楚时,秦始皇大半兵力全在其一人手中,若其一声高呼,后果不堪设想。


    即便雄才如秦始皇也不得不防。


    虽说王翦在出行前又是索要美宅,又是索要田产,以示自己并无贪念权位之心。


    但人都不是傻子,王翦此举,又岂能让秦始皇真正安心?


    最后,秦始皇将女儿嫁于王翦,并令二人原地成婚,两家结为姻亲,才勉强放心。


    如今王家一门三侯,武成候王翦,武通侯王贲,武城侯王离,位极人臣,荣耀登顶。


    如此功劳,但凡换做其他普通帝王,早就疑神疑鬼,心惊担颤了。


    只不过,秦始皇并非是那种擅杀功臣之君王。


    然君王不起疑,臣子也应主动避讳。


    想到此,王贲不再开口,也不再坚持让王离随军。


    秦始皇知道王贲想岔了,也没有提醒,只是对蒙恬道:


    “蒙爱卿,朝会结束后你便开始整备军务。”


    打仗可不是一蹴而就的,今天说战,明日就能开拔。


    各级官员的配合,粮草、后勤、兵源的调拨都需要时间。


    北击匈奴之事确定后,又有一道声音在大殿中响起。


    “小人还有一物欲献于陛下。”


    秦始皇等人寻声看去,只见卢生恭敬拱手道。


    说实话,若非卢生主动开口,他们险些忘记还有这么一个人存在。


    即使北击匈奴一事,本就源于他。


    “何物?”


    秦始皇闻言,并不是太在意,直接问道。


    既然长生不老药没有求得,其他东西秦始皇也提不起兴趣。


    而且卢生的“亡秦者,胡也”,与其梦中相合,更令秦始皇心生烦乱。


    卢生连忙道:


    “臣未寻得长生不老药,自知有负陛下重托,故而夙夜忧叹,夜不能寐。”


    “于是,殚精竭虑,呕心沥血炼制出一盒丹药。”


    “虽非仙药,但亦可为陛下延年。”


    本不在意的秦始皇眼中精光一闪,道:


    “快,速速呈将上来。”


    看着眼前木盒中,满满当当放着的十颗“延寿丹”,秦始皇心情激动。


    在梦中他活到了五十岁,也就是始皇三十七年,然后便突然驾崩。


    而现在有了这些“延寿丹”,他定可以活过五十岁。


    到时候“梦中梦”的事情,绝对不会再发生。


    他若活着,赵高但凡有一丝异动,夷三族。


    赵高在一旁默不作声。


    在秦始皇眼中,可延年益寿的“延寿丹”,在他眼里,分明就是一盒毒药。


    关键秦始皇还一副喜不自胜的样子。


    他不由得看向卢生,心道:此人倒是个人物。


    做了一件荆轲都没有做成的事。


    刺杀秦始皇!


    不对,应该是毒杀秦始皇。


    按照这种服毒量,秦始皇能活到五十岁,已经算秦始皇身体强健了。


    换做其他人,早特么坟头草都枯了。


    当然,其他人也不配这种死法——帝王专属“长生”死法。


    也即:“为求长生,反而早死”法。


    秦始皇爱不释手的打量着丹药,然后对卢生道:


    “卢生,你以后不必再出海访仙寻药,就留在咸阳城中为朕安心炼药。”


    秦始皇将这个“刺客”留在自己身边。


    “固所愿而不敢请耳!”


    这可是卢生真真正正的心里话。


    这本就是他的愿望,只不过他不敢说出来罢了。


    卢生继续道:


    “小人定肝脑涂地,为陛下炼制无穷无尽的‘延寿丹’,使陛下延年益寿。”


    赵高闻言,心中腹诽:你是巴不得秦始皇早亡啊,


    他甚至都怀疑这卢生是不是六国余孽。


    说不得,以后秦始皇坑这些术士,就因为这些术士勾结六国余孽。


    “卢生,你有心了。”


    秦始皇欣慰道:“卢生爱朕,与无且同。”


    秦始皇现在将卢生与夏无且相提并论。


    殊不知,夏无且是真的在荆轲手里救过他的命。


    而卢生分明就是在行荆轲之事!


    赵高听秦始皇提及夏无且,他忽然发现一个盲点:


    那便是夏无且作为秦始皇身边的太医,岂会不知道卢生所炼丹药之真正功效?


    这些方士所献之丹药,里面包含诸多重金属。


    似朱砂、铅、砷、水银者,皆乃有毒之物,岂能长食?


    夏无且身为太医,又怎么可能不清楚?


    赵高误以为是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心切,夏无且不敢触其霉头,故而不敢明言。


    其实,赵高并不知道,古代有些人是真的认为这些重金属丹药有延寿之功效。


    就比如晋代着名道教理论家——葛洪。


    其不仅是炼丹家,更是医术大家,世称“小仙翁”,着有《抱补子》一书。


    他就曾经提到“服金者,寿如金,服玉者,寿如玉”的说法。


    金属长存于世,不朽于间,人食用金属之物后,寿命也会如金属一般长存不朽。


    古代以水银防腐,大抵如此。


    夏无且也许是担心怕触了秦始皇霉头,但未尝没有“服金者,寿如金”的想法。


    再者,这些丹药即便有毒,也是微量。


    只要不一次性大量服用,再加上慢慢调理,将其中毒素排除,也不会有大碍。


    活个五十岁应该不成问题……


    赵高不明其他,只当夏无且等一众太医欲明哲保身。


    难怪夏无且能活的那么长,据说还曾跟董仲舒同过游。


    董仲舒是什么时候的人?


    汉武帝刘彻时期。


    夏无且自荆轲刺秦时便存在,一直活到了董仲舒生活的年代。


    这是个什么概念?


    荆轲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,而董仲舒生卒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。


    假设荆轲刺秦时,夏无且三十多岁,中医是要熬年龄的,能够侍医秦始皇总不可能才一二十岁。


    而董仲舒能与夏无且同游,可见也是小有名气了,总该也有二三十岁。


    所以,即便是最保守估计,夏无且也有一百岁了。


    如此长寿,想来除了其医术高明之外,其心态与处世之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。


    对了,你道《史记》为何能将荆轲刺秦王写得如此详细?


    就是因为,这是夏无且与董仲舒郊游时,自己亲口说的。
关闭
最近阅读